沈所镇:始兴红围与古村落交织的红色文旅新布局
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中部,沈所镇是一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。这里矗立着被誉为 “粤北红色堡垒” 的红围,也曾是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始兴县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;同时,镇内散落着铜钟寨古村落、沈北古村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,青砖黛瓦间留存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智慧与生活印记。近年来,沈所镇以 “红色传承、古村活化” 为核心,将红围的红色资源与古村落的文化资源深度融合,构建 “红色研学 + 古村体验 + 乡村休闲” 的文旅布局,让红色基因在古村烟火中焕发新活力,打造始兴县红色文旅的特色标杆。

一、资源基底:红围的 “红色魂” 与古村落的 “文化根”
沈所镇红色文旅布局的核心,在于拥有 “红围” 这一稀缺红色资源与 “古村落” 这一厚重文化载体。两者一 “红” 一 “古”,相互映衬、互为补充,为文旅发展奠定了 “红色铸魂、古村塑形” 的独特优势。
(一)红围:粤北红色记忆的 “活化石”
红围,原名 “奠安围”,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,是一座占地约 1500 平方米的客家方形围屋。1940 年,中共广东省委北迁始兴,将领导机关秘密设立在奠安围内,因围屋外墙被红军刷成红色,故得名 “红围”。这里曾是粤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与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,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作出的牺牲与奉献,2019 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始兴县红色教育的核心基地。
如今的红围,经保护性修缮后,保留了 “指挥部旧址”“秘密电台室”“革命文物陈列室” 等核心展区:
- 指挥部旧址:复原了当年省委领导人办公、会议的场景,木质桌椅、煤油灯、文件袋等物品还原了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,墙上悬挂的革命形势地图,清晰呈现粤北地区的斗争脉络;
- 秘密电台室:展示了当年用于传递情报的电台设备,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,游客可模拟体验 “发送革命电报”,感受革命先辈的情报工作;
- 革命文物陈列室:收藏了革命时期的枪支、弹药、公文包、书信等实物文物 100 余件,以及老照片、文献资料 200 余份,生动讲述红围背后的革命故事。
“每次带学生来红围,看到他们认真聆听革命故事、驻足观看文物的样子,就知道红色记忆正在这里传承。” 始兴县某中学历史老师刘老师说,红围已成为当地中小学 “红色研学” 的必去之地。

(二)古村落:客家文化的 “活态博物馆”
沈所镇的古村落,是红围红色文旅的重要 “配套载体”,既为游客提供了 “沉浸式” 体验场景,也让红色文旅更具 “烟火气”。镇内核心古村落包括铜钟寨古村落与沈北古村,各有特色:
- 铜钟寨古村落:位于沈所镇南部,因村旁有 “铜钟寨” 山峰而得名,村落始建于明代,现存明清时期客家民居 30 余栋,以 “青砖灰瓦、雕梁画栋” 为特色。村内保留了 “陈氏宗祠”“古炮楼”“石板街” 等标志性建筑 —— 陈氏宗祠内的木雕、石雕工艺精湛,梁上雕刻的 “八仙过海”“龙凤呈祥” 图案栩栩如生;古炮楼始建于清代,用于抵御匪患,如今成为展示村落防御历史的 “微型展馆”;石板街铺设于清代乾隆年间,历经百年风雨,仍保持着原始风貌,沿街商铺多为传统杂货店、铁匠铺,保留着古村的生活气息。
- 沈北古村:位于沈所镇北部,紧邻红围,是一座以 “红色与古色交融” 为特色的村落。村内既有 “中共始兴县委旧址” 等红色遗址,也有 “客家老屋群”“古水井” 等传统设施。老屋群多为 “一进三开间” 的客家民居,外墙斑驳的标语的 “红色印记” 与青砖黛瓦的 “古村风貌” 相映成趣;古水井始建于清代,水质清甜,至今仍是村民的日常饮用水源,井旁的石碑刻有 “饮水思源” 四字,暗含 “不忘革命初心、不忘古村根脉” 的寓意。
二、文旅布局:“一核引领、两带延伸、三村联动” 的空间架构
沈所镇围绕 “红围红色核心” 与 “古村落文化载体”,构建 “一核引领、两带延伸、三村联动” 的红色文旅空间架构,将红色资源、古村资源、乡村生态资源有机串联,形成 “全域覆盖、功能互补” 的文旅体系。

(一)“一核”:红围红色研学核心区
以红围为核心,打造 “红色研学核心区”,聚焦 “红色教育、革命传承” 功能,重点完善三大配套设施:
- 红围研学基地:在红围周边建设研学综合楼,设置 “红色课堂”“研学宿舍”“食堂” 等设施,可同时容纳 500 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。研学课程设计注重 “沉浸式体验”,包括 “参观红围听革命故事”“模拟革命电报发送”“重走革命交通线”“红色主题手抄报制作” 等环节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;
- 红色文化广场:在红围正门前方建设红色文化广场,广场中央矗立 “革命先辈群雕”,四周设置 “红色标语墙”(展示 “抗日救亡”“解放斗争” 时期的经典标语)、“革命故事长廊”(以漫画形式讲述红围革命历程),广场定期举办 “红色主题晚会”“革命歌曲合唱比赛” 等活动,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公共空间;
- 红色文创商店:在红围入口处开设红色文创商店,售卖红围主题文创产品,如 “红围纪念徽章”“革命故事绘本”“红色主题笔记本”“印有革命标语的帆布包” 等,产品设计融入红围建筑元素与革命符号,既具纪念意义,也能传播红色文化。
(二)“两带”:红色体验与古村休闲带
以红围为起点,延伸打造两条特色文旅带,丰富红色文旅的体验层次:
- 红色体验带:沿 “红围 — 中共始兴县委旧址 — 革命交通站遗址” 路线,打造 “红色体验带”,总长约 3 公里。带内设置 “革命交通线徒步道”,游客可身着 “红军服”,沿着当年革命先辈传递情报的路线徒步,途中设置 “情报传递任务点”“模拟战斗场景”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;同时,在革命交通站遗址旁建设 “红色驿站”,提供饮水、休息、讲解服务,驿站内展示 “革命交通员” 的英雄事迹,传递 “忠诚、勇敢、担当” 的革命精神。
- 古村休闲带:沿 “红围 — 沈北古村 — 铜钟寨古村落” 路线,打造 “古村休闲带”,总长约 5 公里。带内铺设 “古村步道”,连接两大古村落,步道旁设置 “古村解说牌”,介绍客家民居建筑特色、村落历史故事;在步道中途建设 “观景台”,可远眺铜钟寨山峰与古村落全景,感受 “古村依山而建、红围隐于村间” 的景观意境;同时,在带内设置 “客家小吃摊位”,售卖始兴客家特色小吃(如艾糍粑、灰水粽、客家酿豆腐),让游客在休闲徒步中品尝古村美食。
(三)“三村联动”:古村落文旅集群
以铜钟寨古村落、沈北古村、石下古村为核心,实现 “三村联动”,打造 “古村文旅集群”,重点推进 “古村活化” 与 “文旅业态植入”:
- 铜钟寨古村落:古村文化体验区:
- 活化 “陈氏宗祠”,改造为 “客家文化展馆”,展示客家农具、服饰、生活器具,定期举办 “客家山歌表演”“客家织带体验” 活动;
- 改造村内闲置老屋,发展 “古村民宿”,民宿保留客家建筑风格,内部配备现代设施,游客可入住古村,体验 “清晨听鸟鸣、夜晚观星空” 的乡村生活;
- 依托 “铜钟寨山峰”,开发 “古村登山游”,建设登山步道与观景亭,游客可登高俯瞰古村落全景,感受 “古村与青山相映” 的自然之美。
- 沈北古村:红古融合体验区:
- 活化 “中共始兴县委旧址”,设置 “革命生活体验屋”,游客可体验 “纺线”“推磨”“写毛笔标语” 等革命时期的生活场景;
- 利用村内古水井旁的闲置空间,打造 “客家茶寮”,游客可品尝客家山茶,听村民讲述 “红围与古村” 的联动故事(如革命时期村民如何为红围传递情报、提供物资);
- 组织 “古村红色故事会”,邀请村里的老党员、老村民担任 “讲解员”,现场讲述发生在古村内的革命往事,让红色记忆更具 “烟火气”。
- 石下古村:乡村休闲体验区:
- 依托村内连片稻田,打造 “稻田艺术景观”,用不同颜色水稻种植出 “红色五角星”“革命标语” 等图案,形成 “红色 + 田园” 的特色景观;
- 发展 “生态农业体验”,游客可参与 “稻田插秧”“蔬菜采摘”“农家菜烹饪” 等活动,体验乡村农耕生活;
- 建设 “乡村露营地”,配备帐篷、烧烤设施,游客可在稻田旁露营,夜晚举办 “红色电影放映会”,感受 “乡村夜话 + 红色教育” 的独特体验。
三、发展成效:红色文旅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
沈所镇红色文旅布局的推进,不仅让红围的红色基因得到传承,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得到彰显,更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、民生改善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(一)红色传承:从 “静态展示” 到 “活态传播”
过去,红围的红色资源多以 “静态展览” 为主,影响力有限;如今,通过 “研学体验”“场景还原”“故事讲述” 等方式,红色文化实现了 “活态传播”:
- 教育覆盖面扩大:2024 年,红围研学基地接待中小学生、机关单位、企业团体等研学团队超 200 个,参与人数达 1.5 万人次,较 2019 年增长 200%,成为韶关市乃至粤北地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;
- 文化认知加深:通过 “红色故事会”“革命体验活动”,不仅游客了解了红围的革命历史,当地村民(尤其是青少年)也对家乡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认同。沈北古村的青少年自发成立 “红围小小讲解员” 队伍,利用周末为游客讲解红围故事,成为红色文化的 “小小传播者”。
(二)古村活化:从 “闲置破败” 到 “文旅热点”
此前,沈所镇的古村落因年轻人外出务工,部分老屋闲置、破败;随着红色文旅的推进,古村落实现 “活化利用”:
- 建筑风貌改善:镇政府投入专项资金,对铜钟寨古村落、沈北古村的 30 余栋濒危老屋进行保护性修缮,修复了破损的屋顶、墙体,清理了村内的垃圾、污水,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;
- 业态活力提升:古村内的民宿、客家茶寮、文创商店等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,2024 年古村落区域接待游客超 5 万人次,带动古村商铺营业额增长 150%。铜钟寨古村落的 “古村民宿” 旺季入住率达 90% 以上,民宿主人陈大哥说:“以前老屋没人管,现在改成民宿,既能赚钱,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古村文化,特别值。”
(三)民生改善:从 “传统农耕” 到 “文旅增收”
红色文旅的发展,为沈所镇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,拓宽了就业与增收渠道:
- 就业机会增多:红围研学基地、古村民宿、乡村露营地等项目,创造了导游、讲解员、民宿服务员、餐饮厨师、文创产品销售员等就业岗位 120 余个,许多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。沈北古村的李大姐,此前在广州打工,如今回到村里的客家茶寮工作,每月收入 3000 元,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,“在家门口上班,比外出打工更踏实”;
- 农产品增值:村民种植的水稻、蔬菜、水果,以及制作的客家小吃、手工艺品,通过红色文旅渠道实现 “溢价销售”。例如,村民自制的艾糍粑,在古村小吃摊位售卖,价格较普通市场高出 50%,仍供不应求;村里的 “生态大米” 包装成 “红色主题礼盒”(印有红围图案与 “粒粒皆辛苦,不忘革命情” 标语),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,销量较往年增长 3 倍;
- 乡村设施升级:为配合红色文旅发展,沈所镇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 —— 新建或改造乡村道路 15 公里,实现 “红围 — 古村落 — 露营地” 道路全硬化;建设旅游厕所 5 座、停车场 3 个;开通 “红围 — 古村落” 旅游专线班车,方便游客出行,村民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善。
四、未来展望:打造 “红古交融” 的红色文旅品牌
沈所镇红色文旅布局已初见成效,但仍在不断探索创新,计划从 “品牌打造、业态创新、线上推广” 三个方向,进一步提升 “红围 + 古村落” 的文旅影响力,打造粤北地区 “红古交融” 的红色文旅品牌。
(一)品牌打造:强化 “沈所红围” IP
- 制定品牌标准:注册 “沈所红围” 区域公共品牌,统一红色文创产品、古村民宿、乡村美食的品质标准与包装风格,融入 “红围红色元素” 与 “古村客家元素”,提升品牌辨识度;
- 举办品牌活动:每年定期举办 “沈所红围红色文化节”,开展 “革命故事演讲比赛”“红色主题摄影展”“客家文化展演”“稻田艺术观赏” 等活动,吸引更多游客参与,扩大品牌知名度;
- 加强区域联动:与始兴县其他红色景点(如隘子镇张九龄故居、深渡水瑶族乡红色遗址)联动,推出 “始兴红色文旅专线”,形成 “全域红色旅游” 格局,提升 “沈所红围” 在区域红色文旅中的影响力。
(二)业态创新:丰富 “红古交融” 体验
- 开发 “红色 + 古村” 深度体验产品:推出 “红围研学 + 古村生活” 两日游产品,游客第一天在红围参与红色研学,第二天入住古村民宿,体验客家织带、农家菜烹饪、稻田插秧等活动,实现 “红色教育与古村体验” 的深度融合;
- 引入 “红色文创 + 古村手作” 业态:在古村落开设 “红色文创手作工坊”,游客可亲手制作 “红围主题刺绣”“古村图案陶艺” 等手作产品,将红色记忆与古村文化融入作品,带走 “独一无二” 的文旅纪念;
- 发展 “红色 + 夜间经济”:在红围红色文化广场推出 “红色主题灯光秀”,用灯光投影还原革命时期的红围场景;在古村落开设 “夜间客家小吃街”“古村篝火晚会”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文旅消费。
(三)线上推广:扩大品牌传播范围
- 搭建线上宣传平台:利用短视频平台(抖音、快手)、微信公众号,拍摄红围革命故事、古村落风貌、乡村美食等短视频与图文内容,邀请旅游博主、网红达人前来探店,通过 “线上种草” 吸引线下游客;
- 开发线上研学课程:针对无法实地参与的学生群体,开发 “沈所红围线上研学课程”,通过 “3D 虚拟红围”“革命故事动画”“线上红色知识问答” 等形式,让红色教育突破地域限制;
- 开通线上预订渠道:在携程、美团等旅游平台开通 “沈所红围研学基地”“古村民宿”“旅游专线” 的线上预订服务,提供 “一站式” 预订体验,方便游客规划行程。
从红围的红色堡垒,到古村落的青砖黛瓦,沈所镇以 “红古交融” 为纽带,让红色基因在古村烟火中焕发新活力,走出了一条 “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” 同频共振的发展之路。未来,这座 “红围守护、古村相伴” 的小镇,必将以更鲜活的红色文旅体验,吸引八方游客,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,让古村文化生生不息,成为始兴县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。








